UCPI 자료실

[2015.09.23] 达巍:观察美国要看涉华舆论的主流

  • 김흥규
  • 2016-02-03
  • 1235

A. 达巍:观察美国要看涉华舆论的主流

 

发表时间:2015-09-21   

http://www.dangjian.cn/gjgc/201509/t20150921_2870455.shtml

 

  习主席9月下旬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不过,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涉华舆论似乎比较负面。媒体炒作南海、网络以及中国的内政、经济问题,甚至放风要借“网络窃密”对一些中国企业实施制裁;智库层面今春以来出现一场“辩论”,有人要求反思美国对华战略,鼓吹下届政府对华更为强硬;随着大选渐趋热络,个别候选人也抛出奇谈怪论。

  美国是个多元社会,不同的声音很多。要把握美国涉华舆论的主流,就不能只盯着最近美国媒体在说中国什么。我们要把“扫描”面放宽一点,跟美国不同人群多聊一聊;把层次拉高一点,看看中国议题在美国舆论整体中处于什么位置;把视野放长一点,看看中美关系的历史与未来。

  首先,应该承认,与去年下半年相比,今年上半年以来美国对华舆论的氛围确实稍显消极,这是一个事实。不过,媒体、智库、竞选人的“杂音”虽多,但白宫对中国传递的声音是清晰的。奥巴马政府期待中美关系能够稳定发展,期待习主席访美成功。两国政府正紧锣密鼓筹备习主席9月下旬访美,确保访问顺利成功。

  其次,美国人在中国议题上虽然“不高兴”,但对未来的对华战略并未得出一致结论。呼吁“遏制”、“制衡”中国的人有之,但美国内部主流观点认为这既不可行也不可欲。美国很难对中国这样体量巨大、与美国联系极其密切的国家实施遏制。

  第三,对白宫对华政策影响较大的美国战略界人士的声音也十分清晰。曾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的杰弗里·贝德最近就连续发声,批评那些因为“不高兴”就鼓吹遏制的人是“自找敌人”、“惰性思维”作祟。笔者近期接触了不少美国顶尖的中国问题专家,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人认为美国对华战略应该做根本改变。

  第四,实地到美国走一走,听一听,你会发现人们对中美关系的看法与媒体上写的不尽相同。有机构在美国做了美国人对华态度的民调,结论非常有趣:离华盛顿越远的地方,人们对中国的看法越正面。这说明,华盛顿最关心的政治和安全议题并非中美关系的全部,大多数美国人要么对中美关系不太关心,要么就是更多地侧重经济联系、人文连接。

  第五,我们在中国看美国舆论,会很自然地“放大”其中涉华部分的比重。可是如果在美国看美国舆论,涉华部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美国大选中选民最关心的几乎永远是经济议题、国内议题。即便在外交议题中,中国议题目前也排在俄罗斯/乌克兰、“伊斯兰国”这些议题之后。

  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有着重大差别,这是美国舆论对中国“有看法”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去20多年美国涉华舆论的主流一直不那么积极,对此我们应该已经习惯。今春以来,美国涉华舆论从过去的调调上继续向消极方向移动,对此有关政府部门和研究单位已有高度重视。但总体看,美国涉华舆论环境并没有发生什么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政府对华战略目前没有发生变化,未来想变也没那么容易。

  从历史看,里根竞选时曾扬言要与北京断交;克林顿竞选时曾把中国与萨达姆治下的伊拉克并称;小布什竞选时说中国是“战略竞争者”。形势比人强,中美关系历经波折,但总还是在向前发展。毕竟,中美是军事大国,经济相互依存,人民往来密切。走向对抗甚至冲突,对中美两国来说代价都过于高昂。

中美交往的历史显示,两国高层互访有助于消除误解、减少分歧,释放正能量,塑造相对健康的舆论环境。因此,我们可以对习主席此访抱有积极而理性的期待。

 

 

B. 习主席今日访美,10位中国知名学者最关注什么?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时间: 2015-09-22 作者:  责编: 龚婷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5-09/22/nbs.D110000renmrb_01.htm

 

人民网北京9月22日电 (杨牧 张志达)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9月22日起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对于此访,中国学者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最期待的成果是什么?近日,国内10位研究中美关系的知名学者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用简短、明晰的表述回应了以上问题。

 

苏格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苏格:这是习近平作为国家主席第一次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也是奥巴马任期内最后一次接待中国领导人的国事访问代表团,将起到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我最关心的是,这次“习奥会”将如何回答“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的问题。

习主席此访,两国领导人将进行战略交底,即政治安全上互不为敌,经济上相互合作,文化上共促友好。中美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是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

 

阮宗泽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今年以来,太平洋彼岸出现了有关对华政策的大辩论,美国朋友开诚布公地讲到他们对中美关系的一些担心和忧虑。习主席此次访问,恐怕要面临一个复杂多元的舆论环境。正因为有担忧,所以两国领导人如何向国际舆论发出正面声音,就格外引人关注。

习主席说,志同道合可以成为伙伴,求同存异也可以成为伙伴。在大家对中美关系都有不同看法时,访问就显得更加重要,我们要发出这样的信息:中美可以成为合作的伙伴。这是我最期待的。

 

袁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袁鹏:最高领导人的会晤,理应“抓大控小”。用“控”而不是“放”,所谓“控制”,就是一时半会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寄希望于一次首脑会晤。应该让经济合作、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超越一些美国媒体常常炒作的所谓网络、南海等问题。

比如谈经济问题,当前美国经济脆弱复苏,中国股市出现新变化,全世界都期待着第一、第二大经济体的领导人,能够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格局,引领世界经济走向繁荣。中美两国领导人理应起到一个引领性的作用,共同释放积极信号。

 

达巍

中国现代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达巍:习主席这次访问,最大的预期是解决美国人心中“Who is he?”和“What is his vision?”的问题,就是习主席自身是什么风格,以及他对中美关系的愿景。

习主席将要传递的这两方面信息,关系到美国人对习近平个人以及对中国的战略判断。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新阶段,中美关系的时代背景也在发生变化。习主席将与奥巴马总统,商界、智库精英乃至普通百姓沟通,直接告诉他们,中国想要什么。

 

王逸舟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我个人最大的兴趣点,就是通过此访来观察中国和现有国际体系的关系,是渐行渐远、另起炉灶、甚至演化为对抗,还是继续合作、互相受益,共同推动不仅中美双边,而且是世界整体的变化?我乐观认为是后者。

虽然中美之间目前存在一些小麻烦,但还是不要过多为当下某个问题较劲。我们要对整个行程和结果作出综合评估,并且把画面拉长,把此访的意义和影响放在一个长时段里去考察。我特别期待两国媒体、公众、外交官,以及广大民众能看到此次访问,给国际关系史在新时代的进步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吴心伯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吴心伯:今年上半年以来,美国对中美关系的看法负面,美国对中国及中美关系有些焦虑。我最关心的是,习主席此访能否扭转当前中美关系中比较消极的气氛,让合作而不是分歧重新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旋律。中美两国领导人能否通过会面和深度对话,就下一步如何推动双边关系达成共识,为今后一段时间的中美关系明确一个路线图。

 

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此访如果能让美国普通老百姓感受到中国领导人的魅力,有一两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就好。

 

周文重

中国前驻美国大使、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周文重:一段时间以来,网络问题成为中美双方关注的焦点。其实,中美都是网络攻击行为的受害者,需要携手共同应对,制定一套具体的规则来应对网络安全问题。中美打击网络犯罪的合作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

中美关系是重要且复杂的大国关系,但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双方必须在互信的基础上求稳发展,达到共赢。

 

滕建群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滕建群:最期待的是通过此访,双方能否加强互信。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使美国感到焦虑不安,美方也不太理解习近平主席的执政理念。习主席此次访美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尽管奥巴马任期还剩一年时间,但习近平访美将为中美两国未来五年、十年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杨希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中方倡导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能否持续下去。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一个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框架,但首先美国政府面临换届,二是中美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复杂因素,美方对中国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疑虑在增加,此框架面临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