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PI 자료실

[2015.09.16] 새로운 대국관계 what, how

  • 김흥규
  • 2016-01-22
  • 1372

주제: 새로운 대국관계 what, how

 

what: 핵심: 불충돌,불대항.

How: 새로운대국관계에 대한 이해,; 전략 신뢰 ; 무역

 

A.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概念化与操作化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达巍  2015.6.3 http://www.cicir.ac.cn/chinese/News_6559.html

 

一 “新型大国关系”的学理支撑不足

 

新型大国关系理论的推进情况来看,中国领导人显然发挥了主导作用。美国领导人及美国政府虽然接受了这一提法,但态度比较勉强.

中美两国对新型大国关系的态度存在“温差”

国内学者围绕新型大国关系的一系列问题恐怕也很难说达成了共识。例如,新型大国关系究竟“新”在何处? 其重点究竟是“新型”还是“大国”?

需要对“新型大国关系”这一由政治家提出的术语进行学术意义上的概念化和操作化。

二 新型大国关系的进一步概念化

(一) “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背景与历史渊源

2000 年 1 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回顾 20 世纪 90 年代的工作时就指出:“中国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先后同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建立了发展面向 21 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1从这段表述可 以得出两点信息:一是新型大国关系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已经进入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思想 当中,有很强的延续性;二是新型大国关系是用来描述与美、俄、英、法、日等大国的关 系,并非仅指美国一家。

当前中国新一届领导人 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表述有很强的延续性。“新型”“不对抗”等关键词从 90 年代至今一直在使用。“新型大国关系”是 90 年代以来中国推行的“战略伙伴关系”的一部分,也是今天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一部分。

(二) 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底色

“修昔底德陷阱”

避免出现两个强大国对抗的现象,倡导共赢

(三) 中方提出新型大国关系背后的现实关切

定位中方关切的一个可能方法是从中国领导人提倡的内容来推动。也就是说,中国领导人在阐述新型大国关系时所提倡的,实际上正是在中美关系现实中缺乏的、中方所担心 的问题。中国领导人将“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作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内 涵,正是因为他们担心中美可能发生冲突和对抗;认为在现实中存在美国不尊重中国核心 利益和重大关切的情况,主要是尊重主权领土完整、尊重各自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

(四)关于新型大国关系的几个常见疑问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放在“改善和 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之下论述。也就是说,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对发达国家外交的 一部分,并非专指一个国家。新型大国 关系适用于其他大国;第二,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与各大国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的一种; 第三,从远近亲疏来看,新型大国关系的位阶低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三 新型大国关系研究的操作化

 

(一)中美战略稳定框架

新型大国关系中的“不冲突、不对抗”可 定义为“不热战、不冷战”。也就是说,中美要在战略层面避免发生重大冲突和全局性对抗, 既不能发生军事安全领域的冲突,也要避免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的全面对抗。

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学术研究与 政策实践。

一是对战略稳定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和文献回顾。

二是中美在宏观战略层次上的战略稳定机制。

美国要采取行动让中国安心,使中国确信美国欢迎中国 的崛起;中国也要采取行动让美国及中国的邻国相信,中国的崛起不会损害它要达成这种战略层次的稳定框架,一个重要的渠道是建立固定对话机制。

三是狭义的军事安全领域的战略稳定关系。

第一,核力量的稳 定关系。第二,太空的战略稳定。第三,中美(包括中国与美国盟友体系之间的)常规军力平衡。第四,“不对抗”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组织针对另一方的 政治军事同盟。第五,继中美两军 2014 年签订“建立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 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两个机制的谅解备忘录之后,两军下一步需要建立“空中相 遇安全行为准则”,未来还需要梳理其他可能建立的相互信任措施。海上方面,中美需考虑 就专属经济区内的军事活动形成一致理解。第六,中美可以开始逐步建立军事安全危机管 控机制,

四是中美宏观经济金融战略稳定机制。

五是需要对“新冷战”“凉战”1等描述“中间状态”的概念加以深入研究。中美要实 现“不冷战、不热战”的目标或许是可能的,但是中美是否会出现“凉战”值得关注。

(二)中美平等交往框架

中美首先需要达成共识,即就原则而言,中美是彼此尊重的两个世界大国。中国之所以会感受到美国的“不尊重”,主要是两国在具体问题上的分歧所致。如果可以将“相互尊重”的讨论具体化到“未被尊重”的问题清单上,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或是缩小分歧,或许 可以尝试建立一个中美平等交往的框架。需要注意的是,除纯粹的内政问题外,双方不应 拒绝将对方的特定关切纳入讨论。例如,美国不应以“六项保证”为名拒绝讨论对台军售, 以“对法律理解不一致”或者“每个国家都在做”为名,拒绝讨论对华抵近侦察或者网络 侦察监控问题。美国拒绝讨论某些问题,很容易被其他国家理解为霸权主义思维。

 

B.苏格:中美关系须增进战略互信 防止战略误判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时间:2015-08-31

http://www.ciis.org.cn/chinese/2015-08/31/content_8198242.htm

 

他说,中美关系首先要增进战略互信,防止战略误判,中美双方应守住“不冲突、不对抗”的底线,筑牢“相互尊重”的基础,共同推进“合作共赢”的目标。其次,要夯实中美关系的经济基础,增加中美双向贸易,争取扩大中国对美投资。

 

他表示,中美还应扩大在国际地区问题上的合作,并加强在全球治理问题中的协商。切实管控分歧,以建设性方式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不做损害对方核心利益的事。防止热点问题升级为对抗,同时开展公共外交,增强中美关系的民意基础。

 

 

c.中美,用合作夯实战略互信(权威论坛)

《 人民日报 》 2015.9.16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5-09/16/nbs.D110000renmrb_01.htm

袁 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樊吉社(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战略研究室主任)

包道格(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副院长)

 

袁鹏: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因为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内涵是避免冲突与对抗,寻求合作与共赢,探索一条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和平共处的新型关系模式。中方对新型大国关系内涵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不断深入。这项“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事业,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以照搬,只能靠中美双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但前提是必须相向而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近不少美国学者提出中美“相互依赖”概念,就可视作对新型大国关系内涵的一种建设性回应。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支撑,首先在于两国关系过去几十年发展的成功经验,其次在于两国高层始终从大局出发思考和处理中美关系,再次就是中美在经济和全球安全事务中形成的深度相互依赖关系。经贸关系这个“压舱石”过去是、现在仍是两国关系最深厚的基础。

樊吉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日益崛起的中国致力于破解大国兴衰的消极互动历史规律,避免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希望与美国发展“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双边关系。中美在双边、地区和全球性问题上的互动方式具有“红绿灯”效应。中美之间有很多合作,也有很多分歧。中美之间的诸多分歧或者争议多涉主权问题,这些议题政治敏感,妥协空间有限,通常属于潜在的对抗源,可将这些分歧归为“红色区域”,它们短期内不容易获得妥善解决,但两国已在过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妥善处理双边分歧。中美在地区议题上也有不少分歧,但这些分歧并不像双边争议问题那样敏感,它们属于“黄色区域”。中美在地区议题上有妥协空间,如果处理得当,中美有望缩小分歧,拓展共同利益;如果处理不当,这些分歧也可能成为新的对抗源。在全球性议题上,中美共同利益较多,分歧较少而且敏感度较低,这属于合作前景广泛的“绿色区域”,这些议题包括中美共同应对防扩散问题、能源安全问题、气候变化问题、流行病问题等。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非一日之功,这需要中美两国拓展“绿色区域”的合作,做增量建设;增加“黄色区域”的合作,逐渐将部分属于“黄色区域”的议题转化为“绿色区域”问题;有效管控“红色区域”的分歧,并尝试化解这些分歧。实际上,在过去10多年中,中美两国在地区和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日渐增多,崛起的中国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正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其他国家对“中国威胁”的顾虑随之减少。

包道格:中美至少还需要在两个层面上进行合作:一是在富有远见的领导人层面上的合作,双方应该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和国际机构中包容对方;双方领导人需要展示追求经济改革的决心,共同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二是双方务实解决具体问题的合作,包括网络安全、东海及南海以及外商投资环境等问题。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能为国际事务做出贡献的领域正在增加。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在减少碳消费方面取得了初期成果。在反恐、传染病防治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等领域,中美可以进行有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