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PI 자료실

[2015.09.09]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全文)

  • 김흥규
  • 2016-01-13
  • 1251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全文)

2015年09月03日10:23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月3日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今日上午10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10时6分许,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以下为讲话全文:

全国同胞们,

尊敬的各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代表,

尊敬的各位来宾,

全体受阅将士们,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是一个值得世界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向全国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老同志、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海内外中华儿女,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支援和帮助过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加今天大会的各国来宾和军人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各国人民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的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

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那场战争的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军队和民众伤亡超过1亿人,其中中国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苏联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对当年为维护人类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英灵、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为了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中国人民将坚持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全军将士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忠实履行保卫祖国安全和人民和平生活的神圣职责,忠实执行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我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前进道路上,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万众一心,风雨无阻,向着我们既定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03/c1001-27543265.html

 

专家解读习近平阅兵讲话:两个角度高度评价抗战地位

2015年09月03日14:5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9月3日电 (张玉)今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习近平重要讲话内容,记者采访了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明、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蓉及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专家认为,习主席讲话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的角度,高度评价了抗战历史地位,对我们认识近现代史具有很深的启发意义。

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

高度评价抗战胜利国内意义

季明在接受采访中谈到,聆听习主席今天的讲话,重温7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斗争历史,世人无不被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坚强意志、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所折服。

习主席在大会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李蓉对此分析说,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侵略战争,均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李蓉谈到,即使在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的背景下,清廷仍然在条约里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遂使“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之说不胫而走,流传百年。回顾历史,唯独抗日战争是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国际视角评价抗战作用,

无可争议的东方主战场

习近平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回顾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场战争的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军队和民众伤亡超过1亿人,其中中国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苏联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使日本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王建朗谈到,中国的持久抗战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亚的“北进”计划,使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牵制和推迟了日本进攻南洋的“南进”步伐,从而粉碎了日本与德、意法西斯称霸全球的战略图谋。中国军队不仅本土浴血奋战,还入缅支援英军对日作战。中国为同盟国提供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

李蓉对记者说,习主席谈到的“东方主战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中国抗战时间是最早,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这次战争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第二,反抗时间最长。从1931年算起至抗战胜利,中国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已经长达14年,是美国、苏联反法西斯长度的3.5倍,是英国反法西斯战争长度的2.5倍。第三,投入军队规模巨大。即使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仍然是东方主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本日军主力100余万,海空军的五分之二。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903/c148980-27543717.html

 

 

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韩国总统朴槿惠

 

中国日报北京9月2日电 (记者 秦继泽)国家主席习近平2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韩国总统朴槿惠。两国元首高度评价中韩关系发展现状。

习近平欢迎朴槿惠来华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习近平强调,中韩是友好近邻,是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两国人民在反抗日本殖民侵略和赢得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团结互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指出,当前,中韩关系正呈现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我和总统女士互访达成的一系列重要共识正得到全面落实,取得许多积极成果。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双方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框架内合作取得新进展,两国人文交流水平提高。我们愿同韩方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朝着实现共同发展、致力地区和平、携手振兴亚洲、促进世界繁荣的“四个伙伴”目标不断迈进。韩方“欧亚合作倡议”同“一带一路”建设契合,中方欢迎韩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工作。双方要加大对中韩人文交流投入,重点办好中国旅游年和韩国旅游年。

习近平强调,中方始终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坚持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中方主张六方会谈“9.19”共同声明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应得到切实履行,反对任何导致局势紧张的行动。各方要坚持半岛无核化目标,为早日重启六方会谈并取得积极进展做出努力。中方欢迎南北双方继续通过对话改善关系,推进和解合作,最终实现自主和平统一。中方支持有关方面旨在推动地区和平合作的有关构想,愿同有关各方探讨开展东北亚区域合作,促进本地区共同繁荣发展。中方愿同韩方就包括半岛问题在内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保持沟通协调。

朴槿惠表示,来华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十分有意义。上个世纪我们两国患难与共的历史,更加凸显今天韩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韩方愿积极推进韩中各领域合作,加强“欧亚合作倡议”同“一带一路”倡议的协调对接。韩方希望在应对半岛局势、实现半岛无核化、维护东北亚和平稳定、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方面同中方加强协调与合作。韩方也希望同中方共同努力,引导本地区国家关系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王沪宁、栗战书、杨洁篪等参加会见。

http://news.qq.com/a/20150902/052353.htm

 

王俊生:朴槿惠赴华参加阅兵式的真正理由

2015-08-14 13:44:00  中国网 王俊生

朴槿惠总统来华参加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仪式,即阅兵式,本来是很自然的事情,两国的沟通也稳步推进。但在日本共同社8月8日独家报道称“美国要求韩国总统朴槿惠不要出席这场纪念活动后”,围绕朴槿惠总统是否应该来华参加9月3日的活动立即成为中美韩三国的敏感话题。8月10日,韩国总统府青瓦台出面表示,日本媒体的这则报道内容不属实。8月11日,美国国务院则表示“美国未阻止朴总统参加中国的活动”。这些使得朴槿惠总统是否访华立刻成为一件极为微妙的事情,也给朴槿惠总统这次访华之行能否成行增加了变量。尽管如此,笔者仍找不出朴槿惠总统缺席这场庆祝活动的任何理由。

  首先,历史因素使然。在抗日救亡这件事情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命运像韩国(以及朝鲜)这样与中国休戚相关。1910年韩国被日本占领亡国后,中国就成了无数韩国仁人义士抗日的根据地。他们甚至在1919年于上海成立的一个流亡政府,这个流亡政府被视为当今大韩民国合法性的重要来源。这个流亡政府的经费也由当时的中国政府承担。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将抗日的最后胜利界定为不仅是从日本铁蹄下解放中国人民,也包括要解放日本铁蹄下的韩国人民。在漫长的黑暗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和朝鲜半岛南北人民一道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互相支持。由此可见,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就是庆祝韩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因为韩国也是1945年8月15日从日本的殖民下获得解放。

  其次,两国关系处于最好的历史时期。朴槿惠总统是当今世界领导人中为数极少的一位精通汉语的领导人,对中国有着客观的理解,上台后极为重视发展对华关系。习近平主席也极为重视发展对韩关系。朴槿惠也是唯一一位被习近平主席亲切称为“是中国人民和我本人老朋友”的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7月将他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的首次单独外访给予了韩国,他也是第一位先于朝鲜而访问韩国的中国领导人。中韩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并不仅仅因为朴槿惠与习近平两位领导人的私人关系好,而是两国密切的共同利益关系使然。这里从经贸到人文,从历史到朝鲜半岛局势的现实能列举出很多例子。两国关系如此友好,朴槿惠缺席这场重要的历史性活动似乎说不过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两国可以借此多边平台改善东北亚局势。韩国位于东北亚的地缘政治重心,东北亚事关中韩两国核心利益。而该地区的当前局势并不乐观,朝鲜半岛局势极为敏感,日本错误的历史观与日趋保守的内外政策。再加上,俄罗斯战略重心在欧洲,蒙古的综合实力较小,因此,中韩就成为维护该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国家。试想一下,如果朴槿惠高调宣布来华参加这场纪念活动,那么也希望打破对韩关系与对华关系的日本首相安倍来的可能性就更大(比如可以选择在9月3日前后),而不甘因继续缺席而影响国家利益维护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也很可能会拿出更大的诚意希望参加。如果是那样,在这次多边场合实现朝鲜代表与朴槿惠总统、安倍首相(或其代表)的不期而遇。特别是如果能实现朝韩领导人的会晤对于转圜目前僵持的南北关系必然有利,进而会带动美朝关系转圜。如果上述会晤得以实现,显然有利于半岛局势和平与稳定。

  退一步讲,即使日本代表与朝鲜代表不来,朴槿惠总统出现在北京,对于稳定东北亚局势也大有裨益。安倍首相虽然支持率仍然较高,但合乎逻辑的推理是,持续失去亚洲第一和第三大经济体中韩的支持,安倍领导下的日本外交必然失去地区基础,也就缺乏了依托,是不可持续的。对于朝鲜半岛局势的和平与稳定,中韩传递出一致声音则更为重要。客观上讲,从金正恩上台来的半岛局势来看,朝鲜新领导人的外交政策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2014年,朝鲜对待日本欧洲等国家掀起的所谓朝鲜人权案的应对来看,朝鲜新领导人更加注重国际反应。因此中韩(以及美国)如果能展现紧密的合作,对朝鲜可能的所谓“挑衅”行为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威慑,因为朝鲜不会不知道发射的后果是什么。这当然也包括传言中的10月10号朝鲜劳动党成立70周年很可能要发射导弹一事上。

  事实上,中国特别重视朴槿惠是否来华参加这次活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想借此进一步提升中韩关系,这由两国共同利益的客观现实使然;其二,想与韩国一道借此试图打破东北亚局势的恶性循环,寻找一个突破口。

  至于韩国媒体透露出来的担心:“其一,可能放大两国共同抗日的氛围,不利于日韩和解,以及其二中国借此展示肌肉恐吓周边国家”,则根本不存在。中国已经多次告诉日本,中国现在反对的是过去的日本以及现在仍然坚持右倾化的少数日本人,但主要是过去的日本,是为了铭记历史,这点日本政府也非常清楚。至于第二点,如果中国想展示肌肉,有必要邀请国外领导人来参加吗,朴槿惠又不是军事武器专家,她怎么知道阅兵式上出现的武器是否“高精尖”?也就是说,如果出于展示肌肉(muscle)的目的,中国举行一场盛大的国内阅兵式然后向外现场发布就可以了。

  如上所述,朴槿惠总统上台以来极为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其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在韩国看来,尽管韩美同盟仍远重要于中韩关系,但一改韩国此前历届政府将韩中关系作为韩美关系补充的做法,朴槿惠将韩中关系与韩美关系平行发展。尽管笔者也理解并认可对于韩国来说韩美同盟的至关重要性,但如果朴槿惠总统最终“爽约”北京阅兵式,只能解读为她仍然不合时宜的太过于重视美国因素了,否则笔者找不到她不来参加的任何理由。当然,韩国是一个主权国家,来与不来由韩国政府决定。但如果爽约,尽管中国政府仍然会从大局出发极为重视发展对韩关系,但正如中国有句不好听的俗话“热脸贴在冷屁股”上讲的那样,大众舆论一定会“抱怨”政府为什么这么重视发展对韩关系,而这必然会影响到政府的对韩外交,这显然不利于两国共同利益。(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http://opinion.huanqiu.com/opinion_world/2015-08/7274822.html

 

朴槿惠的历史性考验与中韩关系转型

2015年08月19日05:43 中国青年报

李敦球《中国青年报》(2015年08月19日07版)

  近日,关于韩国总统朴槿惠是否应出席9月3日中国抗战纪念活动,在中韩美日等国被炒得沸沸扬扬,受到舆论、学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这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韩国的难题呢?这样的难题有解吗?

  很难找到朴槿惠不应该来华参加9·3纪念活动桌面上的理由,却很容易找到许多的正当理由说明朴槿惠应该来华参加此次活动,8月12日《环球时报》社评为此列举了朴槿惠应该来华的五大理由,概括得精准到位,每条理由都经得起时空的检验。笔者试图分析假如朴槿惠不来华参加纪念活动,将意味着什么,进而说明为什么朴槿惠是韩国历史上最纠结的总统。

  众所周知,在二战期间,中韩两国是遭受日本侵害最深且并肩战斗的国家,中国还是韩国抗日斗争的根据地和韩国临时政府的流亡地,战后在要求日本正视侵略历史的问题上显然有更多共同的语言,不正视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政客也明显感受到来自中韩两国的呼声和压力。在此背景下,在中国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受邀的朴槿惠总统理应前来参加纪念活动。

  但是,韩国在此问题上却迟迟不明确表态,“其慎重程度不亚于韩国是否加入亚投行”。假如朴槿惠总统缺席北京的纪念活动,将无益于日本右翼政客在二战历史观问题上的反省,此前中韩两国在二战历史观问题上的表态和立场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影响。而且还可能给国际社会造成某种印象,就是在外来压力下,韩国在历史观问题上的态度或许是可以改变的,会留下非常严重的后遗症。其次,即使中国人民有足够肚量能够包容朴槿惠不来的行为,那些逝世的和仍然健在的曾在中国进行艰苦抗日的韩国志士能够答应吗?答案是明确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朴槿惠总统是否出席北京的纪念活动,也是一种对历史问题的态度,实质上也是在接受一种历史考验。

  在是否参加北京9·3阅兵仪式的问题上,韩国迟迟不作正式的决定,这本身就不正常,可以肯定是遇到了某种阻力。然而,对历史是什么态度,就可以看出对未来也会是什么态度。面对如此厚重的历史性课题,朴槿惠总统是不会草率地拒绝的,韩国应有足够的智慧化解此难题。因此,笔者不仅希望而且也相信朴总统能来北京出席纪念活动。

  日本共同社8月9日报道称,奥巴马政府认为(中国)该纪念活动是旨在打压美国在国际社会和亚洲地区影响力的战略之一,对中韩统一步伐严加警惕。美方还担忧中国通过纪念活动,强调在历史问题上与韩国联合反对日本的姿态,认为这会对以日美韩合作为核心的奥巴马政府的“重视亚洲战略”造成影响。同时,美国还警惕中国构建新秩序。

  当然,美国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中国的发展不会给任何国家带来威胁。但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中韩正在形成经济共同体,中国对韩国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这是客观事实。所以,近年来海洋强国美国与大陆大国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在韩国交汇和碰撞,导致韩国在外交上有时难以取舍,表现出困惑、彷徨和无所适从。这就是即使面对简单的外交活动,韩国政府也难以抉择的深层次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说,朴槿惠总统似乎是“生不逢时”,因为在冷战时期韩国对外政策一边倒向美国,没有如何抉择的烦恼。即使在中韩建交前期,中韩贸易额还不足够大,韩国经济还没有深度依附中国经济的时候,也不会出现类似的苦恼。但是,现在的情况大不一样了,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华出口占据了韩国整体出口的25.4%。2014年中韩两国贸易额近3000亿美元,旅游交流规模已突破1000万人次。所以,韩国在外交上既不能得罪盟国美国,也不能得罪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中美之间小心翼翼搞平衡。可以说朴槿惠是韩国历史上最纠结的总统。

  做最纠结的总统未必是坏事,这意味着,朴槿惠总统肩负着某种历史责任。中国从冷战时期韩国的“敌国”,演变成为韩国对外战略中与美国几乎同等地位的国家,这标志着中韩关系已进入新的转型期。正如韩国官方所说,韩美关系与韩中关系并不是一场“零和博弈”,希望韩国能有超凡的智慧,协调好两组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笔者曾呼吁建立中韩新的命运共同体,其实,历史上中韩之间长期保持着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其表现形式就是所谓的传统宗藩关系,每当韩国遭受海洋强敌入侵时,中原王朝会尽全力动员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韩国,竭力维护中韩宗藩关系的稳定。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已无力维护中韩命运共同体,1899年清政府与韩国达成的《中韩通商条约》,奠定了两国政治关系的新模式,基本实现从传统宗藩关系向近代邦交关系的转型,这可看作中韩关系的第一次转型。但是,1910年韩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所谓的近代邦交关系还没有真正展开,就短暂地结束了这次转型。

  经过120多年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韩已基本建立了经济共同体。6月1日,中韩正式签署自贸协定,就是其重要的标志之一。历史的发展是螺旋式演进,存在某种规律性的轨迹。中韩应该在经济共同体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中韩关系的第二次转型,尽管这次新转型的过程或许比较漫长,但这是历史的机遇,中韩双方都应为此增添正能量。因为历史早已证明,只在有足够实力维护中韩命运共同体时,朝鲜半岛才能有真正的和平,东北亚才能有真正的稳定。

  (作者为本栏目特约评论员、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http://news.sina.com.cn/o/2015-08-19/doc-ifxfxrai2117842.shtml

 

社评:中国阅兵的外交得分明显且扎实

2015-09-02 02:35:00  环球时报

献给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活动明天就将举行,数十位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领导人今天已经飞抵北京。这首先是一场盛大的纪念活动,但如果一定要从外交角度审视它的话,这场阅兵也堪称是成功的。

  49个国家的领导人和特使或代表将出席阅兵式,31个国家的军队观摩团也将莅临阅兵式。虽然西方主要国家领导人没有来,但法意外长出席,澳荷等国有部长莅临,美德加等西方国家有驻华使节作为政府代表出席。完全抵制阅兵只有日本一国,连菲律宾也来了曾为前总统的马尼拉现任市长。这个局面足以让中国人释怀。

  美国对中国搞这次阅兵“不太赞成”的态度世人皆知,但美国官员除了就苏丹总统巴希尔在此期间访华表达具体不悦外,迄今未说其他“多余的话”。唯有日本难以克制极端不满,将反对中国搞阅兵的失态之语越说越明,结果是将自己置于越来越孤立的境地。

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8月31日再次指责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出席阅兵式,之前日本官员已经说了类似的话,潘基文拒绝了日方批评,但他对中日媒体的回应是分别进行的,对日媒的回答稍显含蓄。谁知日方变本加厉,秘书长的发言人31日干脆通过记者会表示潘基文的行程不变,他把中国的阅兵与今年世界各地纪念二战结束的活动并列,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得到历史教训”。日方自寻的尴尬更加彰著。

  当大阅兵就要举行之际,中国社会洋溢出轻松和骄傲,以及对阅兵具体画面的兴奋好奇。对来了的朋友,我们竖大拇指。对没来的,我们或理解其难处,谅解其特殊纠结,或者私下里说他们几句,就过去了。我们总的感受是这次阅兵促进了国际社会的团结,或者增加了大家体面处理分歧的经验,这个世界上国与国的不同和纠葛似乎不像我们通常担心的那般可怕。

  日本成了个特殊例子。它的特殊太突出了,我们有点不忍与之深究。一来那会扫重大纪念日的兴,何必?二来日本政府和其支持者如此想不开,我们如果在这个日子与之互掐,它不好看,我们也不好看。我们把纪念日搞得最好,就是对日本的无声回答。如果东京很生气,世界只会嘲笑它那副小心眼的样子。

  中国在不断崛起的过程中搞阅兵式,西方舆论有些担心,发生些误读,实属难免。当前的情况是,中西舆论磕磕碰碰,但我们对西方舆论的挑剔有了越来越多的适应力,而西方对中国走自己路嘴上话多,但心里明白中国的选择非外力能挡。中西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实现某种“相互包容”。

  从日本方向我们感受到要与中国“对着干”的一些冲动,当然那些冲动是否将被真的践行尚存疑问。从欧洲方向,分歧更多是价值观层面的,缓冲面宽,大体看不到零和的严峻。中美关系也存在不少可塑的希望,双方都有明显意愿避免让极端的预言坐实。这次围绕阅兵发生的大国间微妙对话带来了更多乐观,日本的想不开并未改变这一整体局面。

  中国内部围绕阅兵的不同意见已在互联网上得到释放,到了阅兵的眼前,共识部分大面积呈现出来。我们盼望阅兵成功,也相信它必将成功。因为天时地利本来就有,人和也汇集得差不多了,70周年大阅兵,最后的悬念里充满了期待。

http://opinion.huanqiu.com/editorial/2015-09/7402638.html

 

社评:中国承受着并且追求着

2015-09-03 22:53:00 环球时报

9月3日大阅兵使中国成为世界这一天的绝对主角。中国的强大和它对和平的热爱追求同时清晰地呈现出来。习近平宣布中国裁军30万员额,平衡了一些外部力量对中国“秀肌肉”的担心。中国很在意在展示力量时做如此平衡,这是一种态度。

  大阅兵首先在国内意义上获得巨大成功。即使在一些牢骚满腹的社交网站上,也洋溢出兴高采烈的气氛。因阅兵受到一些打扰的北京市内邻近区域民众昨天尤其很兴奋,自发上街沿警戒线观看战车驶过,报以掌声。各种形式发出的点赞被广泛认为是真正民意的爆发,对之前网上的一些怪话形成压倒性对照。中国社会的这种支持和它所展现的国家凝聚力显然比西方舆论怎么看这次阅兵重要得多。

  一些西方媒体突出大阅兵之前中国股市的下跌和天津大爆炸等,认为阅兵是有目的的“注意力分散”。它们搞错了中国这个大社会的基本脉络。中国有一些永恒的东西,具体困难和悲剧与那些能在代际之间传递的目标有着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的关系,我们在承受着,也在追求着。

西方国家70年前的很多东西都是博物馆里的历史,而在中国,70年前的愿望和牺牲很大程度上仍是活的因素。受过普通教育的中国人大都能读懂2000年前我们祖先写的家书,历史认识和经验的盘根错节提供了中国社会穿越每一个困难时期的特殊力量和韧性。这不是泛哲学。

  中国不是一摔就碎的瓷器,当中国的力量逐渐有所恢复时,这一特质愈发凸显出来,成为社会自信的新源泉。大阅兵表面看是一场军事秀,大约一个小时就走过去了。但对中国社会来说,它是漫长心路历程的一个记忆和总结点。中国要走很远,我们发展很快,但本质上不是一个急匆匆的民族。我们的牢固很大程度来自于从容。

  中国要走远,就不能四处树敌,对外谋和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战略传统。习近平强调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决非外交辞令,这种思想是中国人深信不疑的对外智慧。

  和平不是弱者的语言,甚至不是弱者的权利,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这个逻辑是铁一般的。今天仍不是中国历史上相对最强大的时候,但我们业已摆脱积贫积弱,并且越过了国家运势的多个转折点。

  中国已经几十年没有对外发生战事,我们将精力集中在国内发展与改革上,中国的谦和一直是地区和平的关键要素。阅兵大致成了外界了解中国军事能力的显要窗口,这样的军事透明越来越变得不可缺少。有些外部力量既急于了解中国战略打击力量的发展情况,又对他们所看到的情况感到不舒服,甚至有所震撼,心态有些矛盾。

  这种矛盾是正常的,恐怕也是必要的。中国战略打击力量的不断提升应当为国际社会广泛了解,并且成为它们全面对华认识的一部分。这部分认识会自然参与那些国家对华态度的塑造,这是亚太持久和平的一个积极维度。

  中国是综合力量比较全面、均衡的大国,我们的国土面积足够大,历史上每一段辉煌依赖的都不是扩张。中国对自己强大时与外界和平相处有着丰富历史经验。近代以来承受的屈辱带给中国的不是报复欲望,而是一旦我们重获话语权,一定要让恃强凌弱的所谓“国际规则”永久成为历史。中国对国际民主的渴望不会嬗变成对霸权的攫取,中国人不希望自己的国家成为新的帝国。

  我们知道,对外界来说,中国的全部善意都需得到一一验证,历史经验成其不了安慰。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对中国的不公平要求被当成虚假验证,经西方媒体扩散,成为美日等对华施压实现它们利益最大化的方式。这是需要打破的虚伪,和平与稳定首先离不开实事求是。

  总之,“9•3”阅兵犹如一面镜子,它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内部团结能力,也让我们看到对外团结的巨大可能性,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如此大型的国际活动得以完美举行,绝大部分细节都很到位,这是中国由内向外体系性强大的写照。这是当代中国人的幸运,对世界来说,它也充满正面性。

http://opinion.huanqiu.com/editorial/2015-09/7414683.html?referer=huanqiu

 

社评:奥巴马没来阅兵式的遗憾

2015-09-02 19:06:00  环球时报

中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盛大阅兵明天就将举行,很多外国领导人今天下午之前都已抵达中国。然而这当中少了一位贵宾,他应当是奥巴马或者他派出的高官。

  美国领导人未来出席北京的70周年纪念活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美方的这个情况或多或少对西欧主要国家领导人产生了影响。

  然而华盛顿给事情留下了缓冲,美国驻华大使鲍卡斯作为总统特使出席阅兵式,代表了美国对阅兵活动的正式参与。美方显然并不想给外界留下炒作“奥巴马或美高官不出席阅兵”的空间。

遗憾是有一些的,但显然不是北京单方面的。对中国来说,美国高官来不来,它对中美关系意义的重要性,要小于中美作为二战盟友失去一个共庆当年胜利机会的可惜。70年前中美曾并肩作战,那是中国社会的一份宝贵回忆,这种集体回忆成了中国人对美好感的持久来源。

  对美国来说,它有点掉进了地缘政治的警惕里,算计“来与不来”对华盛顿的外交战略得失。其实这样的得失是算不过来的,人不总是越算越富,有时也会把自己算穷,国家也是这样。美国这一次算出了小气,失去了一次“站高一些”应对东亚细枝末节纠纷,从而显示其很在意的“领导力”的机会。美国表现出了它不具有在满足参加北京阅兵这一大道义基础上摆平内外争议的能力,它显得挺普通的,只能按照一般外交原则做取舍。

  奥巴马或其身边高官不来北京的“具体困难”中方不难猜到,它们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理解”。比如日本强烈抵制中国这次阅兵,中国反复说不针对它,日方就是不释怀。华盛顿简单地选择了照顾盟友情绪为主。二是美国不喜欢非西方大国阅兵,认为这是“秀肌肉”。三是美国大选开始了,多名竞选人通过骂中国显示强硬,其国内政治气候不利于奥巴马前来参加阅兵,等等。

  应当说从一开始,中国就没觉得奥巴马会来参加阅兵。由于奥将驻华大使鲍卡斯指定为他的特使出席阅兵式,他的补救工作应当算是差强人意。

  通过美总统特使出席北京阅兵式,中美等于同时宣布了彼此没有“敌对”的意思。究竟是这个信号更明确些,还是奥巴马不出席阅兵式释放的复杂信号更突出,人们见仁见智。

  好在中国社会对奥巴马或美国高官没有来并未形成深度介意,中国人在学习外交大度方面看来颇有进展。我们不希望中国越来越释然的过程会伴随着美国变得小气而敏感,一旦那样的话,21世纪的风把一扇门撞上都会让太平洋两岸惴惴不安。

http://opinion.huanqiu.com/editorial/2015-09/7410494.html

 

社评:外界想拆散中朝友好,这须被注意到

2015-09-08 01:07:00 环球时报

 7日举行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外媒记者询问朝鲜特使崔龙海出席北京阅兵期间与中方领导人的会见情况,并问中国如果没有安排重要会见,是否表示中方对朝方不满。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崔龙海书记和朴槿惠总统都得到了中方热情友好的接待,中方致力于与朝韩两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至于你的猜想,并不属实。”洪磊回答说。

  从中国宣布将邀请外国领导人出席北京“9·3”阅兵式以来,朝鲜的哪位领导人将前来北京就是国际舆论的热门看点之一。最后是朝鲜劳动党书记崔龙海代表该国出席,这个结果应当说在人们的预测范围之内。

  中朝关系现阶段比较微妙,这种微妙也应当说处在两国的“可控范围”内。一方面,中朝两国新领导人至今没有见面,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另一方面,两国保持着“中朝友好关系”的基本框架和节奏,也保持着寻找恰当机会向对方示好的积极性。两国围绕核问题的分歧没有被回避,同时两国都没有在中朝友好关系“很重要”的认识上动摇。

西方及日韩舆论每时每刻都在搜寻中朝“分歧加重”的迹象,并且很愿意放大中朝之间的分歧。它们很显然希望中朝扩大分歧,想推动这些分歧侵蚀中朝传统友好的基础。关于这些中国人不难发现,相信平壤也注意到了。

  东北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盘根错节,每一对双边关系都做不到十分单纯,但它们的基本指向又是很清楚的。友好是中朝关系的主流,这通过朝鲜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对比会看得非常清楚。而这个地区的某些力量很想看到中朝关系掉头下坠,它们或许觉得这更符合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

  但是中朝在承认分歧的同时,不会让这些分歧给两国整体关系定调。两国友好的基础非常强大,此外核问题也不是中朝关系今天的全部。许多问题的不同性质构建了一定的微妙性,但中朝有能力适应这种微妙的存在,不会被它牵着鼻子,带来扩大化的损害。

  有人把中朝关系类比成当年的中苏关系,这是很幼稚的分析。当年的中苏公开决裂,光中方批评苏联就推出著名的“九评”,两国还中断了经济合作,直至在边境线上发生军事冲突。中朝根本不可能朝那样的方向走,两国的分歧是针对具体问题的,而非通常意义上的所谓“交恶”。

  中朝不是“谁更离不开谁”的问题,两国友好关系对双方全面外交都是加分因素,毁掉双方友好换不来任何回报。有人说朝鲜对华冷淡可以换取对美关系缓和,这是外交盲的胡诌。韩国对华关系不断升温,影响首尔同华盛顿的关系了吗?同样,中国与韩国发展关系,也用不着拿冷淡朝鲜做筹码。

  外界一些人如此希望中朝加剧分歧,这是对中朝两国的一个提醒。相信北京和平壤有足够的清醒面对这样的愿望,并有充裕的智慧与之进行周旋。在一个复杂的区域外交体系中,某一双边关系既取决于当事双方,也会受周围环境的牵制。在与各种牵制进行的博弈中加强中朝友好合作,这恐怕是一项长期任务。

http://opinion.huanqiu.com/editorial/2015-09/7434634.html